《余墨偶谈初集》将南宁诗人蒙泉镜誉为“粤西奇士”。 春节古称元旦、元日、元正、朔旦、正旦、岁首、岁日。从古至今,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每个家庭最重视的节日,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阖家团圆、辞旧迎新。古南宁过小年、入年关的日期,东晋至明代均为腊月二十四,清代则改为腊月二十三。一进入年关,各项迎春民俗活动便次第展开,热热闹闹直至元宵节。活动期间,南宁先民追思祖先、敬拜神灵、重寻根脉、联络亲情、庆祝收成、聚会娱乐、祈福纳祥。
不过,南宁前贤及宦游官员、流寓文人创作的诗词留存至今的并不多,其中以春节为题的更为罕见;能够较为完整记述古南宁年俗的,仅有一组《新年竹枝词》。
竹枝之风 乡土之美
竹枝词的魅力,笔者在拙文《重拾古代“邕江诗人”的遗珠之作》里已略有提及。实际上,竹枝词可谓风靡千年、雅俗结合的民歌体文人诗作。王利器等辑录、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《历代竹枝词》“第一册·前言”写道:“《竹枝》起初本是民间歌咏形式,受到文人注意时,又多体现边远偏僻地区民俗风情,于是有‘蛮俗’‘夷歌’‘俚词’‘其声伧宁’的说法。自唐代刘禹锡、白居易等借用传统《竹枝》体而又造新词起,其平易朴实的风格明显影响了知识人的文学创作,诗家争相仿拟,一时清新之风吹拂诗坛。”
竹枝词语言平白浅近,气韵自然流畅,是记述风土人情最接地气的古代文学体裁,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,具有重要的地方民俗史料价值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竹枝词出现五言四句、六言四句、七言二句、七言四句、七言五句、七言八句、杂言体等多种不同的体式,其中,七言四句的竹枝词最为常见。本文介绍的《新年竹枝词》,即由五首七言四句的竹枝词组成。古风流韵添年味,竹枝词里闹新春,岂不美哉?
《新年竹枝词》出自被长期忽视的清代诗人蒙泉镜的手笔。蒙泉镜,字芙初,生于道光十三年(1833年),思恩府武缘县止戈乡站圩(又名府城圩,今南宁市武鸣区府城镇惠泉街南部一带)人氏,一说祖籍为止戈乡寺圩合江团(今南宁市武鸣区府城镇寺圩村蒙上屯)。少事举业,但迟至咸丰五年(1855年)才考取生员(俗称秀才)。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难得的灵光一闪,蒙泉镜幸运地考取拔贡,算是在当地读书人中脱颖而出,拥有了载入地方志的资格。蒙泉镜的武缘同乡——黄君钜、黄诚沅父子纂修《武缘县图经》“卷六·人略下·选举表·国朝·咸丰·副榜拔贡”记载:“蒙泉镜,止戈站圩人,辛酉拔贡。”同治七年(1868年),蒙泉镜好不容易获得赴帝都参加面对全国贡生而举行的朝考机会,匆匆北上,却又铩羽而归。蒙泉镜的科举最好战绩不过如此。
蒙泉镜诗意人生中的大多数时间以教书为主,曾在家乡以及思恩府安定土司(今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带)、庆远府凤山土分州(今河池市凤山县一带)等地的书院、书斋、私塾执教鞭、谋稻粱。蒙泉镜教书之余,还利用自身威望办理团练,守护地方平安,成绩斐然,经县衙上报朝廷而纪功,终于进入吏部破格选拔人才之列。据清京都荣录堂在光绪十一年(1885年)梓行的《大清缙绅全书(光绪乙酉冬季)》“贞集·各直省·广西省·桂林府·阳朔县”记载,光绪十年(1884年)十月,蒙泉镜获授桂林府阳朔县(今桂林市阳朔县)教谕(文职正八品)这一儒学官职,总算是进入仕途了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又调补百色直隶厅(今百色市一带)学正(仍是文职正八品)。其实,作为地方儒学官员的蒙泉镜,只是在教育界兜兜转转,仕途并无起色,直至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去世仍是如此。
蒙泉镜的履历平平无奇,但其在诗坛上的成就却可圈可点:不仅是为数不多的曾与越南使团同船联谊、以诗相和的南宁诗人之一,还与曾际昌、梁子珊、毛渐逵等文友创办咏仙诗社,这是清代桂南地区少见的诗词创作团体之一。蒙泉镜在广东游历期间,还成为第一位为香港写诗的南宁诗人。蒙泉镜在生前未能刊行诗作,迟至1917年才由广东编译公司排印发行其诗文汇编《亦嚣轩诗集》(又名《亦嚣轩遗稿》)。
古老年俗 诗中留存
蒙泉镜喜作组诗,其诗多为纪实之作,感世咏事,矢志报国,关注民生,贴近生活,情感真挚;又斟字酌句,工细雅致,用典频繁,颇有可采者,时获“名章俊句,韵远情深”之誉。
在清代诗坛,蒙泉镜不乏知音。随父游历广西多年的候选知府、著名诗人孙枟在同治八年(1869年。该年为己巳年,即蛇年)对蒙泉镜一见如故,大为叹服,其所撰诗话名著《余墨偶谈初集》“卷六·蒙芙初诗”记载:“思恩蒙芙初,粤西奇士也,以选拔入都,著《北游吟草》一卷。己巳秋杪,晤于越南使臣舟中,以诗见质……诗言中有物,更不止流连光景矣。”
堪称描绘古南宁春节民俗风情生动画卷的《新年竹枝词》,根据蒙泉镜在诗题下原注“丙辰”,可知其作于还未发迹的咸丰六年(1856年)。该组诗最早见载于《亦嚣轩诗集》。蒙泉镜原著、刘映华注释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一版《亦嚣轩诗稿注释》,则对其中部分词汇加以注解,但误以为“丙辰”是1854年。潘超等主编、北京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《中华竹枝词全编》“第六册·广西卷”亦收录《新年竹枝词》。蒙泉镜其人其诗,还在有心人的默默传承中闪耀光华。《新年竹枝词》其一诗曰:
元朝姊妹共烧香,供向慈云大士傍。
稽首无言心暗祝,莫教颠倒配鸳鸯。
这首竹枝词描绘的是春节当天一大早,未婚女子结伴到寺庙进香、祈求天赐良缘的情景,颇有喜剧片《唐伯虎点秋香》里秋香跪在蒲团上,忽闻唐伯虎大唱《求神》的即视感。
《新年竹枝词》其二诗曰:
大家恭喜过新年,一笑相逢吉语先。
愿得女红多值价,撙为私己买花钱。
蒙泉镜原注:闺中积钱,俗谓之撙私己。这首竹枝词第一句展现人人互道新年祝贺语的热闹场面,第二句则是记述妇女在节日期间趁圩(即北方所言的赶集)出售手工制品,转而选购鲜花、美化家居的贸易活动。
《新年竹枝词》其三诗曰:
押岁余钱各满囊,携来相与遣春长。
是谁抢得新年彩?欢喜归来语阿娘。
蒙泉镜原注:除夕家长分给压岁钱。又注:元日钱戏,俗谓之抢新年彩。这首竹枝词文辞浅白,无需详解。所谓钱戏,今已不存。
其四诗曰:
占尽风流新嫁娘,淡妆除却炫浓妆。
拜年傍晚谁家去?仔细从头问阿郎。
蒙泉镜原注:郡人尚朴,惟新娘嫁始为艳妆。又注:俗俭,妇女无乘轿者,故拜年均以(已)晚。当时蒙泉镜身在思恩府,与家乡父老一起欢度新春佳节,“郡人”即指思恩府居民。这首竹枝词关注点仍是妇女过节时的习俗,即已订婚者大都趁着大好时节出嫁,以及化浓妆、不乘轿、晚拜年。
其五诗曰:
不操井臼便拈丝,日日勤劳未敢辞。
争似儿家扫花帚,今朝也有得闲时。
蒙泉镜原注:郡俗多作苦。又注:时俗,于是日不扫地。第一句是对辛勤劳作的广大妇女的赞美,第二句则是道出“新春佳节期间不能扫地,以免把财运与福气一同扫掉”的古老禁忌。当然,这属于没有科学根据的迷信说法,今已不存。
一些古老的年俗已在岁月磨洗中湮没,甚至连地方志也语焉不详。幸好古南宁还有《新年竹枝词》遗存至今,仍可带领今人一窥南宁先民斑斓多姿的新春仪俗。大家可以从中体味节庆活动的种种变化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。